欢迎光临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-成都运营中心官网!

834万人毕业!近9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担忧

作者: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 时间:2019-06-13 点击次数:2728


 

  又是一年毕业季,根据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获知,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834万人。那么,面对如此就业形势,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何?对就业前景持什么态度?毕业后的去向是什么?目标薪资是多少?当找到不称心的工作时,又会如何选择?

  日前,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381所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,调查显示:近9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担忧,超5成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,超7成学生毕业后选择优先考虑去一二线城市工作,超8成学生期望薪资在5000元以上,超4成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“个人发展前景”,当工作不称心时超8成学生选择边就业边择业。

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

  对此,几位专家进行了解读。

  李楠: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,人民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,看懂经济评论作家

  就业扎堆“一二线”城市,考研大军不断扩容,敢问大学生毕业之路在何方?

  纵观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选择,就业方面集中于一二线城市,考研的人数屡创新高,大学生就业难,怕就业、晚就业、扎堆就业的问题“老生常谈”,却也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命运,因为大学生是人口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群体,虽然我国只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,可是在高中以及大学阶段,国家的财政支持力度,平均在每一位大学生身上,也是不小的一笔投入;同时,大学生背后的每个家庭,甚至代际结构中,祖辈的付出也是非常巨大,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影响着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地区结构平衡,也影响着成千上万微观个体的福祉。

  大学生就业扎堆“一二线”城市,问题由来已久,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,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距过大,一个行政省区域内,排序靠前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差距过大,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扎堆的原因,家乡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家就业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乡没有适合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,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,其它选项较少。

  考研大军不断扩容,也是一个老问题,既然怕就业,那就去考研,一部分是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升学制度,使得考研成为了二次高考,很多大学生加入其中;还有一部分就是对本身专业感到失望和没有兴趣,因此考研成为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。要允许年轻人犯错,给他们选择的权利,可是如果大多数人用四年的时间试错,然后随波逐流,再用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次试错,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,那么最为宝贵的青春是否经得起这样的容错呢?很多高校也争相变成研究型大学,增加研究生招生比例,有种弱化本科教学的趋势,要知道从高中升入大学的本科生,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黄金年龄。

  大学生就业之路在何方?这是一个多位一体的问题,国家、社会、高校、教师、家庭,以及大学生自己都要思考下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哪里。

  崔丽丽: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,电子商务研究所研究员,看懂经济评论作家

  大学生择业和前几天的高考一样广受社会关注,因为这两件事基本都是影响人生发展的重大事件。而由于高中阶段缺乏社会经验,高考志愿通常多为家长代为选择,或由于调剂等因素影响,使大学生进入了一个可能自己并不是特别有兴趣的专业。

  对于95后而言,择业不是为了生活或生计,而更多的是出于爱好和兴趣。因此,如果就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者没有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,都会导致他们选择进一步深造学习。

  而且,近年来一再提高的就业门槛,使得多数大学生觉得,与其在工作2-3年以后再重回学校捡起书本,不如“一步到位”。这也是这两年考研热度不减的重要因素。实习也不是择业中的决定性因素,用人单位也会用985/211等硬性指标来设定进人门槛。

  对于大学生而言,在进校时就针对自身情况和未来目标设定一个有效的“成长规划”是非常必要的手段,换言之,毕业后继续在国内或国外深造、毕业后在一二线城市从业,所需要积累的技能和资源是不同的,所以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应该有较为明确的目标。

  另外,在大学阶段中除了完成基本课时学分以外,能够更多地参与创新创业项目,训练和掌握一些基本职业技能和素养也非常必要。

  司江伟: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,中国石油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,看懂经济评论作家

  当今社会“就业难”“考研热”的背后,还有一个热点词是“用工荒”。一方面,处于创造力旺盛期的青年学子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;另一方面,一大批企业因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焦虑。这种反差的背后,是错误“政绩观”导致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的错位。

 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,除了一部分大学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外,更需要一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。现在国内高校发展的“趋同化”倾向,使得一部分高校放弃了本该追求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目标,造成了其培养的人才缺乏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。

  要解决“就业难”与“用工荒”,要为“考研热”降温。说到底,还是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。要让高校回归培养“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”的使命,尤其是一部分高校要保持定力,坚定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路子,强化实践教学,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。

  刘久:博士,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看懂经济评论作家

  作为211,985,双一流高校的青年教师,我与学生们的联系比较密切,学生们也愿意把我作为知心姐姐,和我交流。所以,对于这个问题,我还比较有发言权。

  现在的就业形势与九年前我本科毕业时相比,可算是一年不如一年了,加上我国人民(家庭)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本科教育自带的一些问题与弊病,我的学生大多选择考研用以提升自己,硕士研究生考博和国外申博人数也愈来愈多。

  我个人认为,这对于学生自身、对于家庭和社会、国家都是好现象。至少,提升了公民平均文化水平。但对于毕业生对工资待遇的期望,我觉着还是略高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起步期,这也是生活事业迷茫期,这个阶段就要求1万左右的工资,不免自视过高,希望越大失望越大,因为不希望青年人过早对社会对职场失望,我不建议青年人对薪酬的目标过高!

  吴志军:《怒放的西汉》作者,看懂经济评论作家

  大学生畏惧的并不是就业问题,而是畏惧激烈的市场竞争,畏惧沉重的立足于城市成本,畏惧不确定的未来。

  在商业方面有个热词叫作“差异化“竞争,其实这一理念对于大学生就业和直面市场竞争是有启示的。如果在“大学生”这一层面,我们觉得竞争压力巨大,那么不妨下调一级,站在民工、技能手这个层面来,从这一级开始会不会压力就会小很多,甚至是消失。

  例如,我们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机械或电气这类传统专业,那么第一份工作就锁定为生产型企业里面的电工、机修工,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既能规避激烈竞争,还能享有一定的学历优势。

  很多人会将“职业规划”当歌唱,大学毕业之后,有职业规划的能力,并且有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方案和执行能力,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,但问题是大部分毕业生是即不具备规划能力,更不具备执行规划的能力,甚至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?

  所以最务实的做法就是:从底层开始,用3-4年完成1-2项职业技能积累,在理解了职场之后,再来操刀职业规划,并持之以恒地执行职业规划,如此一来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。

  马超:《西藏,一场最美的遇见》作者,看懂经济评论作家

  其实我觉得,与其为了就业前景焦虑、担忧,不如趁着在学校里就学习和工作进行一番规划。就学习来说,除了努力学好专修课程之外,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就业愿景,再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技能。至于工作实习经验,这就需要在大三甚至大二的寒暑假或周六日积累了,平时如果能做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兼职,那自然更好。

  个人认为,考虑就业方向时可以优先考虑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关的,这样能够减轻我们初入职场时的心理压力。当然,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岗位,并且招聘方又很愿意给你机会,就不要拘泥于专业是否对口了。毕竟,带着热情去面对工作,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。

 

上一篇: 注意!谈工资之前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!

下一篇: 快看! 未来10年人才缺口特大的6个专业! 就业不愁工资高!

 
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